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蔣經國」標籤的文章

顏純鉤:蔣介石是台灣民主奠基人

圖片
顏純鉤:蔣介石是台灣民主奠基人 —儒家的仁加基督教的愛 蔣介石是台灣民主奠基人 阿波羅新聞網 2024-05-17 訊 作者: 顏純鉤 一九五一年蔣介石就推動台灣的地方民主選舉。第一屆選舉鋪開時,台中有一個黨外人士參選,形勢超過國民黨的代表。蔣介石初時擔心台中市長落入黨外人士手中,便讓手下去勸該候選人「自動退選」。此人果然宣布退選,但次日蔣介石後悔,擔心國民黨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又暗示該人重新參選。結果,台中第一屆市長便由一位黨外人士取勝。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台北,蔣介石沒有干預,台北便也落入黨外人士手中。一九五一年是什麼年月?中共在大陸一黨天下正氣焰高張,大開殺戒鎮壓百萬地主,當時蔣介石已在推動台灣地方選舉了。 偶然看到美國之音「解密時刻」的節目,主持人訪問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女士,介紹 蔣介石 日記。這個節目翻轉了我對蔣介石的看法,也進一步明白,台灣最終和平轉型,走向民主化,其實不是在 蔣經國 手上才啟端,早在蔣介石手上就有伏筆。 日記中蔣介石提到,他的政治理念是以儒家的「仁」加基督教的「愛」為精神價值的基礎。蔣介石年輕時在日本求學,接受日本從西方引進的現代文化,他追隨的 孫中山 ,其思想邏輯也建基於西方的現代意識形態。 蔣介石夫人 宋美齡 是基督教徒,蔣介石晚年也皈歸基督教。國民黨的黨政高官中,很多都是留學歐美的知識精英,他們的思想底蘊也是西方文化,所以,整個國民黨的思想文化,其來源都是西方現代思想,國民黨最終走向民主化,有其源遠流長的根基。 正是這種知識結構決定了國民黨的政治路線,它與中共主要社會成分為農村流氓無產者,整個思想體系來源於蘇共的殘忍獨裁,國共兩黨在思想源頭上就已水火不相容。蔣介石當然也是獨裁者,但他是國民黨從獨裁走向民主的過渡人物,早在國民黨敗退台灣偏安一隅時,蔣介石就在摸索一條改造國民黨的新路。 一九五一年蔣介石就推動台灣的地方民主選舉。當第一屆選舉鋪開時,台中有一個黨外人士參選,其形勢超過國民黨的代表。蔣介石初時擔心台中市長落入黨外人士手中,便讓手下去勸該候選人「自動退選」。 鑑於當局的

宋美齡:晚年為何拒絕回憶?

圖片
宋美齡:晚年為何拒絕回憶? 阿波羅新聞網 2024-05-16 訊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宋美齡料理完喪事後,宣布她將赴美居住。宋美齡的公開解釋是治病,說自己早就查出了乳腺癌,想去美國做手術,但因為蔣介石病重無暇自顧,現在人已不在,她一個人留在兩人共同生活20多年計程車林官邸觸景傷情,遂決定離開。 一個孀居老人遠走他鄉,很多人推測必有重大隱情。 1975年9月17日,蔣經國親自攙扶繼母宋美齡走進專機機艙,一如往常那般恭順。外界盛傳,老夫人是與小蔣奪權失敗被迫出走。按照蔣經國之子蔣孝勇的說法,想奪權的是孔家後代,蔣介石剛剛過世那天,孔家人天天在床邊向宋美齡「勸進」,但「祖母真是位難得的女士」,她立場非常堅定,「從頭NO到底」。家庭紛爭很大程度上促使宋美齡更加迅速地離開,為了避嫌。齡僅回復四個字:「信收到了。」 白髮人送走黑髮人 1981年宋慶齡在北京去世,治喪委員會給宋美齡發出邀請。長島別墅門前那幾天擠滿了記者,媒體很關注宋美齡是否會來奔喪。據身邊侍從人員透露,宋美齡對姐姐的死幾度落淚,但公開場合她從無情緒流露。宋慶齡晚年很想見美齡,曾托廖承志輾轉捎話到美國,宋美 1982年,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廖承志,受組長鄧穎超委託,給蔣經國寫公開信,望蔣經國順勢和談,促成統一,將來把蔣介石遺體遷安故土。蔣經國奉行「三不原則」沒有回音,宋美齡代之覆信——信用中文寫作,由蔣介石身邊最年輕的「文膽」秦孝儀代筆。文中回顧與廖仲愷夫婦並肩戰鬥的革命友誼等等。 後來,鄧穎超沒有放棄,每逢新年都給宋美齡寄賀卡。為表謝意,1984年鄧穎超80大壽時,宋美齡從美國托人送了一隻水晶兔作為生日禮物,因為鄧穎超是屬兔的。宋美齡與鄧穎超在抗戰期間曾聯手成立保育會救助難童,當時宋對鄧頗為欣賞。借著這份私誼,1988年,鄧穎超給宋美齡寫信,呼籲「與夫人共謀我國家民族之統一」,憶及「廬山初識,忽忽五十年矣。山城之聚,金陵之晤,猶歷歷如昨」,言辭懇切。宋美齡不為所動。 1986年宋美齡回台灣參加蔣介石的百年誕辰慶典,一住近5年,在此期間蔣經國去世。宋美齡已經90多歲,有意在台灣安度晚年。然而台灣已翻天覆地,蔣經國去世前解除了黨禁報禁。宋美齡是蔣家王朝最後的代言人,專制獨裁時代的活化石,民眾的批判與反思難免不以她為突破口。她發表文章針鋒相對:「世上有即溶咖啡、即溶茶,卻不可能有速成的民主,有也只是

【老照片】蔣經國早在40年前就看透了「一國兩制」的本質

圖片
【老照片】蔣經國早在40年前就看透了「一國兩制」的本質 阿波羅新聞網 2024-01-21 訊 【蔣經國為什麼反對「一國兩制」】早在1982年10月,蔣經國就對美國《新聞周刊》記者批判「一國兩制」:中共不守信用,任何期望中共允許台灣與大陸統一後能保留單獨的社會經濟制度,是不切實際的。蔣經國說,中共不允許大陸人民有自由,卻允許台灣人民有自由,這種想法太天真;簡直是幻想。我們對中共的政策是不屈服,不妥協,因為屈服與妥協,將造成我們的毀滅。 蔣中正 總統令:57學年度起國民教育延長為9年。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1961年于右任贈送的條幅, 蔣經國 看了後,表示要掛在自己的辦公室里。 @EvanLi2020:蔣經國接見美國《 華盛頓郵報 》發行人Graham女士時,告知台灣「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但國民黨要人則紛紛質疑,「國策顧問」沈昌煥說:「這樣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將來失去政權!」,蔣經國卻淡淡地回答:「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聲音不大,但這一句話,振聾發聵。 @puzhiqiang:1月13日,是蔣經國先生的忌日,他死於1988年,生前說過「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他還取消了戒嚴令,開放了報禁黨禁。2024年的今天,此時此刻, 台灣大選 進行中,今晚便見分曉。我認為,不論哪個黨勝出,都是民主的勝利。祝福台灣。 汪浩觀點:【蔣經國為什麼反對「 一國兩制 」】早在1982年10月,蔣經國就對美國《新聞周刊》記者批判「一國兩制」:中共不守信用,任何期望中共允許台灣與大陸統一後能保留單獨的社會經濟制度,是不切實際的。蔣經國說,中共不允許大陸人民有自由,卻允許台灣人民有自由,這種想法太天真;簡直是幻想。我們對中共的政策是不屈服,不妥協,因為屈服與妥協,將造成我們的毀滅。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 阿波羅網 東方白編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蔣經國用列寧這句話來提醒國人認清中共

圖片
蔣經國用列寧這句話來提醒國人認清中共 阿波羅新聞網 2024-01-13 訊 作者:  仰岳整理 1979年10月10日,蔣經國總統主持中華民國國慶大會及遊行活動。(中華民國外交部提供/大紀元) 蔣經國 先生是中華民國第6、7任總統。1月13日是他逝世的紀念日。他知人善任,啟用一批優秀的官員,將台灣建設成一個經濟起飛的國家,成為當時亞洲四小龍之首。同時他晚年也解除了種種的政治禁令,讓台灣走向民主化。曾有民調統計,有超過半數的台灣人民認為他是最受到懷念,也是對台灣貢獻最大的總統。 他早年在蘇俄留學,日後曾擔任特使與蘇共總書記談判,並繼承父親 蔣介石 遺志,與中共交手數十年,對共產黨有著充分的認識。1978年2月,他曾在在立法院的施政報告中進行《揭穿共黨和談陰謀》的演說,內容引述了前蘇共領導人 列寧 的這句話來提醒國人: 「明天我要把這個敵人用繩子絞死、勒死,但今天晚上我還可從這個明天我要絞死的人手中,買到用來絞死他的繩子。」列寧這句話值得我們警覺。今天我們在這個環境中,一定要認識敵人!不了解敵人,就是盲目,也是麻木! 就像中共在今日的民主社會中「用民主來消滅民主」,高舉「自由、解放、進步」的口號,引誘人們一步一步地走向失去自由和道德毀滅之路。 筆者僅節錄蔣經國先生歷年在傳記書籍中提及關於共產黨及民主的相關重點言論,供讀者參閱: ◎共產黨的本質: 午睡後坐於父親靈旁,想起父親領導全國以反共救國、實現三民主義為奮鬥之目標,而我將近五十年來之政治生活,深切認識共產黨乃是邪惡魔鬼,殺人兇手,所有威脅、利誘、欺騙、分化之伎倆,無所不用其極;尤其血氣方剛之青年人以及苟且偷生之徒最容易上當,一入圈套即無法自拔。 凡此種種,實為此一時代人類之大悲劇,但是吾人皆應了解,邪魔乃無法久存,最後必將被正義、正氣所消滅,吾人只有以絕不妥協之態度抵抗共黨,方能生存,方能勝利,而人類歷史亦將會證明此一道路乃是最正確的…… ◎民主的真諦: 有位外國朋友曾經問我:「你們國家是否有民主?」我很肯定的答覆:「我們國家是一個民主的國家,當然有民主。」我們有選舉,有開會,民眾有發表意見的權利與自由。他又問:你們民主的尺度是怎樣? 我立即答說:民主就是民主,民主沒有尺度的區分。 我認為民主就是合乎民眾的利益,達到民眾的要求,在此範圍之內,每個人都享有民主的權利。 以我們今天國家的處境來說,我們是反共的,我們也是

蔣經國夫人蔣方良的平凡人生

圖片
蔣經國夫人蔣方良的平凡人生 —這個女人不尋常 阿波羅新聞網 2023-08-27 訊 作者: 徐敏 她人生最後的八年,獨自居住在臺灣七海寓所,思念家鄉,懷念親人,長期寡言已成習慣。由於年事已高,加上身體出現狀況,只能依靠輪椅,很少出門。但每年到慈湖謁靈,蔣方良從不缺席,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年,她仍然堅持前往。此時,她只能坐在輪椅上,默默地注視丈夫的遺像,一看就是40分鐘。那種一往情深的眼神,讓所有人無不為之落淚。 蔣經國 親吻蔣方良 她出身顯赫,俄文名芬娜,是白 俄羅斯 人,父母都是貴族。原也是上流社會中的千金,不曾想出生不久,即遭遇 十月革命 ,父母因貴族身份被囚禁,死於勞改營中。她很小就成了孤兒,由姐姐撫養長大。1933年,17歲的芬娜技校畢業,分配到烏拉爾重型機械廠工作。 也是天賜緣分,芬娜分在了蔣經國所在的車間,成為蔣經國的下屬。兩人一個遠離家鄉,和父母完全斷絕聯繫;一個父母雙亡,孤兒出身,可謂同病相憐。剛開始,蔣經國對芬娜只是出於關心,多有照顧。但漸漸發現,和芬娜相處精神上沒有壓抑,很愉悅。芬娜也樂意和蔣經國交往,覺得這位大自己6歲的中國青年,工作努力,與眾不同。蔣經國後來回憶說:「在工廠內,她是我的部屬,她最了解我的處境,我每逢遇到困難,她總會表示同情及加以援手。」 一來二去,了解加深,兩人有了走到一起的願望。1935年3月,經 蘇聯 當局批准,蔣經國和芬娜結為夫妻。婚後,生活雖然貧苦,但很充實。蔣經國後來說:「我們居住的房間只能容一床一桌,每每為臭蟲所擾,夜夜不得安眠。一月難得配給 肥皂 一塊,難有一小塊牛肉吃。」年底,芬娜為蔣經國生下一個男孩,取名愛倫。孩子的出生,為這對異國患難夫妻,增添了快樂與幸福。 此時的芬娜,並不知道與她結婚生子的蔣經國,是中國最有權勢家庭的兒子。只有蔣經國自己明白,他在蘇聯的處境,會因為中國內戰國共雙方的關係而動盪不定。1936年, 蔣介石 調動大軍,準備對剛到陝北立足未穩的紅軍展開最後